168大数据

标题: 海尔新模式-互联网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打印本页]

作者: 乔帮主    时间: 2015-1-3 00:21
标题: 海尔新模式-互联网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海尔新模式
互联网转型行动路线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王钦

在“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的推动下,数据的大规模搜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应用变得更加容易,“数字化”商业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形成。数十亿人可以轻松实现连接,共同进行社交讨论,共同分享信息,共同进行网上购物。根据用户的实时信息,智能工厂能够进行个性化的生产制造。德国推行的工业4.0,不就是要打造“信息与物理融合系统(CPS)”,形成数字和现实世界的互联和融合。概括起来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数字化”商业情景。
“数字化”的商业情景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更会带来一场 “商业地震”,带来大爆炸式的颠覆,而且竞争对手往往来自行业之外,因为它们的出现天生就是来重新定义行业,重新定义用户体验的。通俗来讲,颠覆性的对手通常很难让你清晰识别,在你深挖“护城河”的时候,它已经从空中完成了突袭。记得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曾用《桃花扇》结尾《哀江南》中的一句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来描述这个高度不确定的商业场景。
在这场“商业地震”中,“数据”成为新的财富宝藏,谁能够有效搜集、整合、利用这些数据,谁就是资源的整合者、新“价值网络”的创造者和财富的王者。因为,实时用户行为数据已经成为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的源头,是技术和商业模式之间连接的桥梁,是全新“价值网络”形成的基础,它就好比当年的“石油宝藏”。所有的这一切引发了企业和用户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预示着新的商业秩序正在形成。谁会生存下来,谁将在“震中”倒塌呢?这是所有“线上”和“线下”企业成长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更是一次企业管理观念的大碰撞。
我们是打造“科层制”的大型企业还是建设“平台型”企业?是选择“一体化”还是构建“商业生态系统”?是强调资产“专用性”还是“互补性”?是采用“计划”方式还是“演进”的方式?是采用“串联”流程还是“并联”流程?是采用“上级”评价还是“用户导向”的评价?是采用“审批配置资源”机制还是“资源互换”机制?是采用“瀑布式”研发还是“开放迭代式”研发?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理论的反思和实践的探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针对海尔网络化战略变革的参与式研究,见证了海尔互联网模式探索的历程,不知觉二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期间,每个月都为海尔提供一份月度评论和管理前沿跟踪报告。前者是我作为外部观察者的身份对海尔互联网模式探索做出的思考,同内部管理者进行密切沟通,主要是“从外向内”的视角,促进“内部”和“外部”思维的碰撞;后者则是“从内向外”的诉求,站在内部管理者的角度,向外部研究者,发出需求、提出问题,组织专题研讨,进行对话和互动,寻找前沿理论的洞察和启发。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海尔新模式》就是这两部分内容的结集,上半部分行动篇主要是月度评论的内容,从2013年11月起至2014年9月,共有23篇,保持了“原汁原味”,方便大家去体味海尔互联网模式探索的真实行动历程,了解海尔互联网模式转型的行动路线图;下半部分知识篇则是以管理前沿跟踪报告为基础进行的专题整理,形成6个知识模块,具体包括14个专题,呈现了系统的知识架构,试图为大家提供一幅对互联网模式实践具有导引作用的“知识地图”。为了便于大家快速进入海尔互联网转型的“真情实景”,在每一篇月度评论前,加入了“情景导入”的内容,主要介绍同海尔网络化战略变革相关的关键背景事件。--
在探索中前行。海尔对于互联网模式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05年“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提出,旨在实现同用户的零距离,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但紧锣密鼓的推进始于2012年年底网络化战略的提出。这是一次令人激动和敬佩的划时代互联网模式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对互联网模式追求的勇气、决心和行动。因为,这是一个年销售收入近2000亿元,在全球白电市场份额连续5年保持第一的企业,在年均利润复合增长率32%背景下主动开启的互联网模式探索。这场探索和变革,没有既定的答案,也不是在“旧轨道”上修正、完善和提升,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制造业企业成长“新轨道”的探索。海尔人常说一句话,“虽然未知总比已知多,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本文编选自 中信出版社 即将出版的新书








欢迎光临 168大数据 (http://www.bi16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