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技术在线社区

168大数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 2 3 4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报告] 区块链时代的管理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2:11: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数据大咖,获取更多知识干货,轻松玩转大数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导语
区块链技术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狂热后,在各行业开始广泛应用,迎来了第一波收获期。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会对管理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深入思考:区块链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区块链?区块链对企业管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文 / 吴昀桥、吴园芳、毕振丽、陈英
2017年3月,阿里巴巴同普华永道基于区块链打造跨境食品供应链。4月,链克作为迅雷开发的区块链技术底层平台开放。5月,百度金融与佰仟租赁、华能信托等联合发行国内首单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项目……2018年1月,隶属人人网的社交网络区块链平台人人坊上线。同月,360公司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共享云开放。2月,网易的区块链宠物猫游戏上线……

区块链技术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狂热后,在各行业开始广泛应用,迎来了第一波收获期。关注到区块链技术在不同行业的成功落地,引发了笔者对区块链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区块链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区块链?区块链对企业管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区块链的内涵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从狭义上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而在广义上,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

区块链诞生自中本聪的比特币,其作为底层技术,从2009年以来,在数字货币百花齐放的驱动下,逐渐发展与成熟,经历了从1.0数字货币时代到2.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时代,再到当前3.0各行业分布式应用落地的进化。与之相伴随的是,区块链技术也从最早期的公有区块链,发展到联盟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是最早的区块链,比特币是其最为典型的应用,而联盟区块链聚焦于企业间关系网络的生态环境,当前很多行业专家认为,其可能是未来区块链应用的主要形式,私有区块链则着眼于企业内部的价值要素重构。因而,可以说,联盟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的出现,才使得区块链技术具备了企业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

区块链的特点

区块链是一个全新的数据库系统,具有弱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性等主要特点。其中,弱中心化、不可篡改是区块链技术区别于传统技术的核心特征。这两个特征使得由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系统能够通过系统机制设置,实现“自信任”。

弱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

不可篡改。区块链系统是一个公共的总账本,系统全部数据都公开、透明地记录在该账本上。所有数据通过网络共识算法记录,每笔基于区块链交易的新信息都会向全网发布,经各个节点逐一确认、保存后,将收到的交易信息形成新区块,确保区块链系统信息不可篡改、无法作假、可以追溯。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为交易提供可靠的信用保证。

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此外,区块链技术是对外开源和共享的:任何进入区块链的机构和个人,不仅能提交记录,还能得到完整的系统历史交易记录,并对信息所有者确权;同时,由于区块链系统运行于互联网,符合要求的任何机构和个人都能以节点的方式加入该系统。
为什么“管理”需要区块链

企业管理的逻辑起点

从组织理论的历史观点看,企业管理的逻辑起点代表着企业运营各种关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涵范畴。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组织看作“黑箱”的做法不仅掩盖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也割断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广泛联系,而实际上,企业组织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其他组织进行着广泛的要素交易或交换。可以说,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必然。从简单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如今的精细化、智能化生产,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完全不依赖外部环境而独立存在。也正是这种联系的存在,使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在外部,产生了潜在的协作需求。

基于此,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关系的管理。首先,关系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点和归宿点。如果说科学管理理论解决的是岗位之间的关系管理问题,流程再造理论解决的是部门之间的关系管理问题,那么,当前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经逐步从内部发展到外部,所聚焦的是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问题。关系是企业管理问题的本源,代表了企业最根本的逻辑范畴。组织之间任何的要素联结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关系,通过要素关系完成组织之间的对接。其次,企业间关系的管理内化为组织要素跨边界的嵌入。当企业间相互嵌入信息要素时,会形成交易耦合型企业间关系;当企业间相互嵌入知识要素时,会形成协同网络型企业间关系;当企业间相互嵌入结构要素时,会形成权力科层型企业间关系。最后,企业间发展关系的目的在于价值放大。内部管理的瓶颈及其规模经济限制,使得组织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外部,企业间关系成为企业价值新的增长点。一方面,通过关系管理能够重新整合组织资源,以完成组织的价值创造;另一方面,利用跨边界的知识互动与匹配,达到低成本与差异化的联合并举,实现组织的价值创新。

企业管理的发展逻辑

企业管理的发展逻辑体现了企业管理从内部发展到当前聚焦于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后,对企业之间关系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性思想,可以归结为“点-点关系”到“点-链关系”、再到“点-网关系”的逻辑演进过程,最终,它们都能追踪到“关系”这一基本逻辑上。

“点-点关系”。知识扩张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组织中初始委托人和终端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却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在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开始跨越实体边界进行能力与资源整合,企业的运作从有边界趋于无边界。本质上说,无边界企业运作的核心不在于企业的市场化,而在于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企业之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依赖关系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在企业能力边界的两边,知识流、信息流、物质流的双向流动构成了两企业之间的“点-点关系”。从实体资产的跨边界流动来看,资产专用性引起的锁定会强化“点-点关系”中的契约与非契约协调,从而在具体经营模式上更加倾向于规则协调机制。从知识、信息等隐性资产的流动来看,跨组织的知识融合能够强化产品设计信息的复杂性,进而催生企业间深度协作的需求,因此也会加速关系的固化。

“点-链关系”。供应链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思维,将企业的能力重心从内部生产转移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链条整合上来。以丰田、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纷纷发展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赢得低成本与差异化优势。直观地说,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协作关系外显为“点-链关系”,以该企业为基点,与整条供应链同时开展着物质与知识的交换。“点-链关系”中的企业之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竞合与交易秩序,每个生态位上都聚集着少数几个相互竞争的企业,相应维持着生态链(供应链)的平衡。可以说,“点-链”之间是一种客体对主体的寄生关系,作为结点的企业需要依附于特定的生态链,并对链条内的协作方式、交易文化、集体默会知识等具有较强的认知。一旦脱离链条,将使得企业交易成本急剧上升,同时还存在交易受阻的风险。因此,“点-链关系”对生态链中的企业具有锁定效应,进而确保了生态链企业的长期利益。

“点-网关系”。企业网络由众多具有相关性的企业组成,彼此之间在空间上相对集聚,或者通过信息化平台相联系。模块化网络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企业网络模式,它的出现使企业的虚拟运营模式从链条向网络进化。大量跨企业边界的知识流动强化了模块化网络的集群效应,单个企业能够通过集成化平台吸收网络内其他任何企业的知识养分,“点-网关系”因此而形成。实际上,“点-网关系”的产生需要经历建立、识别与治理等三个阶段。企业根据自身资源与能力,与多个相关企业达成共识,集体打造一个模块化网络的生态环境。网络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与网络关系确立的过程。模块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外部企业可以通过竞争赢得“入场券”,并成为网络成员,因此会涉及到企业对网络的识别,即判断哪个网络能够与自身能力相匹配。对于在位企业来说,需要面对的一个更重要、更长远的课题是如何管理模块化网络的生态环境,即共同治理问题。

企业管理共治框架的困境

在企业间关系网络的生态环境下,企业组织对网络中其他独立企业组织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企业组织通过网络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对网络中其他企业组织的关系进行有效治理。这种治理并不是某个独立企业组织的单向治理,而是网络生态环境中各独立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一种多边的复合治理,表现为一种共治的形态(如图1)。


企业管理共治框架具有多主体性特征,涉及到不同企业组织之间利益、资源等的协调,单个企业组织因此而无法完成关系治理,关系各方的共同参与成为必然。

共治机制。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在1976年将企业比较形象地界定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正式契约因此而成为企业存在的基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正式契约本身的内生性缺陷及关系治理特殊性的双重背景下,关系共治需要考虑更加有效的治理结构,关系型契约因此而成为核心机制。

关系型契约治理强调各独立企业间需要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与协作,不断提升相互信任的程度,进而形成在某些相关行为上的默契,并在不断加深相互依赖基础上,建立彼此合作的、友好的、可持续的长期关系,最终形成一种体系来有效控制、协调、激励和约束各独立企业组织的行为。①信任。关系共治的实现首先体现在信任上。企业间的信任使得企业组织能够不受思想约束地与其他独立企业组织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并激励各独立企业组织展开深入合作。②默契。默契意味着企业间在某些有利于维护相互之间关系和共同利益方面,共同采取不需通过各种外在形式事先说明的相同或相类似行为的状态,默契是关系共治效果在信任基础上的深化。③互赖。互赖是关系共治效果的最大化,在共同目标的导向下,网络生态环境各方进行更加深入的专业化分工和全面的合作。

在共治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以信任、默契、互赖为支撑的关系型契约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的存在,会直接导致网络生态环境的表象化,很难从实质上进行构建,而区块链技术的“自信任”特性,则会实现此问题的有效解决。

共治内容。关系共治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为主导,并在其导引下,对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专用性资产、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共同治理。其结果是,网络生态环境会形成一种共同的默会文化。默会文化主要包括共同的信仰、潜在行为规则和角色定位,它的产生有赖于企业间关系的长期培养与维护。企业间关系的默会文化能够对组织产生压力,激励组织遵循关系的主流标准、要求和业务规范。

从共治内容展开分析,可见,战略目标、资源、专用性资产、知识、学习能力的共享以及默会文化的形成,不仅需要网络生态环境中各企业相互完全的信任,还需要网络生态环境中各种复杂关系模式的建立与管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种复杂关系模式建立的过程会充满挑战,且缺乏灵活性,难以随网络生态环境内外变化进行动态优化调整,而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实现数据分布式管理并有序相连的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本质上实现共治内容的强有力支持。

共治实现。共治机制的建立及其对共治内容的规制,旨在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提高网络生态环境系统的协作效率,以完成关系价值创造;二是减少网络生态环境中的不协调与利益侵害,以保持关系各方的利益、地位等的平衡。

区块链技术由于弱中心化的特点,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靠P2P互相建立信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并且实现网络生态环境各方在利益、地位等方面的平衡,以更好地维持关系的运行。因此,可以说,区块链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是企业管理在从内部逐渐发展到聚焦于外部网络生态环境中企业间关系管理状态下的内在需求。
区块链对企业管理的变革驱动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网络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为现实意义上的可能。2015年9月成立于美国纽约的银行业区块链组织R3CEV是网络生态环境构建的典型案例,在其成立初期,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等60多家银行集团即加入了该组织,2016年5月中国平安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加入该区块链联盟的金融机构,随即,同年9月和11月,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间交易系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也先后加入,2017年2月,非洲最大的贷款方标准银行(StandardBank)也加入了R3CEV区块链联盟。可以说,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一个银行业的全球网络生态环境在逐步形成。可见,在当前企业管理重心逐渐从内部发展到聚焦于外部网络生态环境中关系共治的情况下,区块链对企业管理的变革驱动是系统性的,对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主要职能会形成全方位的重大影响。

区块链对计划职能的变革驱动

计划指“制订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在传统企业管理计划职能中,决策所基于的外部信息和数据是较为有限的,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尽可能规避风险,开发了非常多的结构化与定量分析工具。而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企业管理计划职能所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网络生态,并且由于区块链实现了去中心化的信息共享,具有非常强的信任机制,导致了当前企业管理计划职能,可能将会以一个完全真实的网络生态内信息和数据进行决策,进而会引发计划职能两个方向的变革驱动,其一,因所基于的信息和数据是完整且确定的,现有结构化与定量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再适应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需要重建;其二,由于企业隐藏信息的难度与机会成本较大,在一个信息和数据透明且共享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全新的方法。

区块链对组织职能的变革驱动

组织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企业的本质》明确了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企业内执行某项交易的成本小于在企业外部执行该交易的成本。传统企业管理中,大多数企业在交易成本方面的支出比较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是,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企业会成为网络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将会大大降低搜索成本、协调成本和签订合约的成本,进而会形成组织职能两个方向的变革驱动:第一,组织结构设计从内部走向外部,需基于企业在网络生态环境中的关系状况展开,组织结构更趋扁平化;第二,着眼于网络生态环境共治,组织核心更趋聚焦于优势专业领域,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进而支撑网络生态环境内协作水平与效率的持续提升。

区块链对领导职能的变革驱动

领导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传统管理模式中,通常都由管理者通过几名直接下属逐级管理更多下属,从而掌控整个公司的运行。在此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普遍,其结果是随着公司规模加大,管理者更加集权、专治,往往会产生官僚主义,对领导职能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通过区块链技术,企业使用基于区块链搭建的系统,不仅便于灵活存储信息,还能够让管理者和下属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建立信任,让管理者和下属从等级森严的“统治关系”转为平等互惠的“伙伴关系”,进而会实现领导职能两个方向的变革驱动:首先,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网络生态环境中,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对等关系和共识机制,将使得领导地位从行政权威开始逐渐向德才兼备转变;其次,领导过程的激励方式,将可能从个性化激励机制向标准化激励机制转变。

区块链对控制职能的变革驱动

控制指“对组织的运行状况以及战略计划和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在区块链技术中,颇为值得关注的功能之一就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一种用计算机语言取代法律语言去记录条款的合约,其能够由计算机系统执行,进而会导致控制职能两个方向的变革驱动:一方面,控制过程逐渐趋向计算机智能化;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生态环境中关系管理的复杂性,控制体系逐渐由内控为主向网络调控为主进行转化。
结语

网络生态环境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网络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商业活动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建立的价值平台,各个角色关注其所在的价值平台的整体特性,通过平台撬动其它参与者的能力,使这一系统能够创造价值,并从中分享利益。

区块链时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过程,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当企业管理从传统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到企业外部网络生态环境多边关系共治时,企业管理需要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主要职能方面展开系统性变革,但由于网络生态环境中,信任、隐藏信息、机会主义、不确定性等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系统性变革非常缓慢,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网络生态环境中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进而实现了企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支持与实施支撑,有力地驱动了企业管理系统性变革进程。除前文提及的银行业区块链组织R3CEV外,另一知名典型案例为,美国科技业巨头IBM和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于2018年1月联手推出区块链供应链平台TradeLens以来,已经有94家相关性企业加入,并初步实现了网络生态环境内的效率与平衡。可以说,企业管理变革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网络生态环境共治时的必然要求,而区块链技术则提供了企业管理变革的实现手段。区块链因其符合了企业管理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而拥有了一个具有广阔前景与价值的美好未来。
关于作者 | 吴昀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吴园芳: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监;
毕振丽: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研究助理;
陈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研究助理。
文章来源 | 原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2018年10月刊。

楼主热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168大数据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网友个人见解,与本站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网友自行投稿发布。若为首发或独家,该帖子作者与168大数据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168大数据的同意,并添加本文出处。
4.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价值及用于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5.任何通过此网页连接而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6.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误或遗漏而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尽快告知,本站将及时删除。
7.168大数据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168大数据 ( 京ICP备14035423号|申请友情链接

GMT+8, 2024-6-8 12:41

Powered by BI168大数据社区

© 2012-2014 168大数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