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技术在线社区

168大数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 2 3 4 5
开启左侧

探索新基建 |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新思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5 19: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数据大咖,获取更多知识干货,轻松玩转大数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十三五”初始之年,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统筹推进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和运行协调应急指挥平台,强化各类信息开放共享,加强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运行动态监测分析。
从而开启了“十三五”全国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建设的序幕,“新基建”提出数据中心重点领域后,各地中心建设如何抓住机遇、加强筹划和深入发展?
对此,我们从“典型介绍—问题分析”到“初见成效—新机遇—新思路”分两期进行阐述。上期对主要代表性城市进行了介绍,针对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探索新基建 | 盘点六大交通指挥中心建设 》;本期将介绍各地“十三五”建设成效,并结合新机遇谈谈“新基建”下的建设新思路。
初见成效
“十三五”时期,随着以“云、大、物、移”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与行业进行融合,从部到省级,从市到区县级在都大力投入和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围绕信息采集、数据融合、挖掘分析、行业管理、信息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均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交通智能感知体系逐渐健全、交通骨干网络基本形成。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状态、交通工具运行、运输组织调度的信息采集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动态感知、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
智慧灯杆、智慧锥桶、移动监测车、智能单兵设备、无人机以及撤站后的ETC门架等智能化新设备广泛使用;高分遥感、手机信令、北斗定位等自主技术初步应用;依托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交通骨干网络不断完善;为全国交通运行监测的可视、可测、可控、可服务提供了重要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速公路沿线各类视频监测设施已达20万套(平均密度4-5公里/套,综合覆盖率超过70%),交通流监测设施达2万套(平均密度10-15公里/套),气象监测设施也部署近3000套,高速公路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及服务区、收费站监测基本实现100%全覆盖。
另一方面,传统监测技术与互联网感知技术之间也开始出现信息融合、数据共享、交互补充等现象。
随着卫星定位、手机信令等监测数据建立起的与出行群体及车辆轨迹绑定的、可追溯的稳定数据源,已形成全样本、全天候、自适应特征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初步实现了动态交通流提取计算、流量分析以及车辆轨迹与旅行时间预测等功能,特别是拥堵研判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已达到了公众出行和行业监测的基本需求,用户出行体验感、真实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依托北斗、高分及传感技术的重点基础设施健康监测与预警也越来越受各地重视,并在开始试点建设应用,尤其重点特大桥梁的健康监测已为必建的配套工程,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撑了“平安交通”;中共中央提出了“四好农村路”,但农村公路信息采集手段有限难题一直难以解决,国家自主高分遥感新技术有效解决了此难题,如甘肃省公路局充分利用高分技术采集分析农村公路的路线、长度、宽度、材质等信息,有力支撑了“四好农村路”。
2、综合交通行业云数据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全国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正在全面建设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中心。北京、江苏、浙江、甘肃、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市已基本实现全省交通基础数据、运行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和全面汇聚,建成了统一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统筹了交通应急指挥与信息服务资源。
如:甘肃、贵州等省已建成全省统一的交通运输行业“行业云”,甘肃制定出台了大数据标准和相关要求,印发了《甘肃省交通运输云数据中心建设要求》、《甘肃省交通运输云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共享标准要求》和《甘肃省交通运输云数据中心数据标准要求》,梳理形成省级数据资源目录、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数据开放清单等,贵州还牵头开展了云贵川黔陕渝湘“六省一市”的跨区域综合云数据中心建设;部分省市通过搭建“行业数据中心+公有云”的方式,将交通运输系统应用与服务潜至“云端”(如阿里云、华为云等),实现数据云端存储与应用。
江苏省路网中心率先采取“私有云”架构,对原有公路数据进行高效整合,大大提高了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单位空间计算能力,创新了绿色低碳数据中心新模式。
3、大数据分析逐步探索重要应用场景。
随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积累了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应用迅速开展。
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均已不同程度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交通规划、运行监测、指标分析、运行决策、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等业务提供应用支撑,特别是在交通图像识别、视频事件分析、交通流量预测、公交线网优化以及货运收费数据挖掘等方面,形成了大量应用成果。
如:山西省交通运输厅2017年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开展了全省路网交通量预测,利用收费、交调、路网、出行、经济、产业、规划等上百类大数据,建立能自主学习的路网级交通量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达80%以上,有力支撑了山西省交通运输行业规划和投资等决策支持。
河南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至信阳段)依托部科技示范工程,形成了集地-空-天立体化的监测体系,建立ETC和互联网数据多源融合的分析系统,实现了全方位动态感知、一体化通信保障、主动交通安全管理、精细化信息服务和科学决策支持等功能;系统运营后,示范路段封闭次数同比减少20%以上,交通事故率降低10%,通道整体运行效率提高15%。
浙江省通过监测分析数千路视频图像资源,同步利用多种定位技术对交通流进行实时监控,将车辆行驶状况信息汇总跟踪,并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让“驾驶一族”通过手机终端能够实时掌握拥堵路况,及时发现甚至预判拥堵路段,大大提升高速公路运行监管与服务水平,降低了机动车无效出行率,实现了“智慧疏堵”。
4、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已初步建成省级综合交通信息管理平台,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初步接入互联网感知数据,应用互联网发布平台与终端,提高了平台数据质量与信息准确性。
此外,众多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已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如高德、百度等,双方在GIS底图数据、地图引擎、数据交换、定制研发等领域开展政企合作模式下的初步尝试。
在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方面有所突破,信息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各级交通行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已在基础数据、视频图像、收费信息、交通状态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与公安、气象、测绘、旅游、国土等部门,建立了跨行业数据交换共享机制。
部分省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了省际间的业务联动、数据交互、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机制,并利用互联网客户端、微信平台等方式加强协作,提升了省际间路网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
如:浙江、江苏等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区域路网层面,实现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与传统交通流监测数据的融合应用与相互验证,全面提高了高速公路网动态运行状态感知水平,并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互联网+”出行信息发布服务,初步形成了一套交通智能化技术体系和运营管理服务新模式。
5、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开启合作和“众包”等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已累计开通出行服务网站(页)150余个,微博微信公众号近300余个,各类手机APP软件超过百个。
大部分地区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均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一省(市)开通多个公路交通、城市交通、道路运输等APP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同时交通主管部门也积极和腾讯、高德、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为公众提供及时、便捷、贴心的信息服务。
如:情报板、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发布终端开始主动搭载移动互联技术;北京路网中心通过与高德合作,将全市普通公路情报板实时搭载发布了高德地图提供的拥堵路况信息;“广东高速通”APP的用户数已近百万,方便用户高速出行;甘肃将腾讯乘车码和无感支付在兰州市公交领域和高速公路领域进行应用,为公众提供便捷和高质量出行服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务从“外包”模式全面走向“众包”服务模式,作为“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出行信息服务领域,以百度、高德、四维等为代表的出行信息服务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全过程已基本实现了人机自主交互、路网交通拥堵分析、突发事件影响仿真、个性化出行定制以及伴随式诱导信息等功能,正成为公众自驾出行、货车运输获取实时路况信息的必备工具之一。
6、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积极构建了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高速公路收费等重要系统按照三级等保要求、其他系统一般按照二级等保要求进行建设。
各地基本都能定期开展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漏送检测,对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整改,并有相应的通报预警机制,尤其在国庆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较明显。同时,积极探索国产密码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新机遇
交通运输部于2019年7月印发的《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提高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大数据运用水平,实现精确分析、精准管控、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
完善资源目录与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行业信息资源的汇聚融合,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开放服务能力。建立大数据支撑的决策与规划体系,推动部门间、政企间多源数据融合,提升交通运输决策分析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9月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发展。
交通运输部2019年12月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提出:大数据在综合交通运输各业务领域应用更加广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构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助力数字经济勃兴提供坚强支撑。   
三份纲要中,都提出推动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广泛应用;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
中央政治局常务会于2020年3月提出“新基建”:强调建设包括大数据中心在内的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 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
就在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明确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以及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可以看出从19年下半年开始,平均不超过三个月国家就会有和大数据整合共享相关的政策出台,各地方也都积极抓紧制定配套措施促进项目落地,这无疑给行业带来了有别于“老基建”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也必将迎来各地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建设的新一轮高潮。
自从中央提出“新基建”,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迅速行动,纷纷提出了“新基建”交通运输行业项目建议和资金规模,项目主要集中在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融合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公路试点、公路路域充电桩设施等领域。
据公开资料了解,今年4月1日公示中标的山西省“大同市交通智能指挥控制中心”项目总经费将近1.4亿元;之前2月28日公示中标的湖南沅江市“规划建筑和综合智慧管理中心”建设(EPC)项目总经费近将近7000万(含房建工程);目前,已有几个省级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正在启动,进入前期设计和技术比选阶段,今年也将启动招标程序。
预计未来1-3年,全国省级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将达数十亿级规模、市县级则达数百亿级规模,可谓是商机无限。
新思路
“十三五”期间,虽然各地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和雏形,但下一步如何策划和实施“新基建”提出的交通数据中心项目,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各省(市)交通运输部门应尽快结合新要求和新需求,抓紧开展基于“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和“十四五”交通运输信息化规划,和本地发改、工信、公安等部门加强协调,统筹推进建设。
(2)由过去的“统、通、联”中心建设重心转向“十四五”更深层的“融、升、合”,即:“十三五”中心工作主要围绕顶层统筹、横向打通、纵向互联等工作开展,“十四五”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融”即加强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服务融合等;“升”即提升基础设施、提升行业治理、提升决策能力、提升公众服务;“合”即结合新政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结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结合已有建设基础等提高行业数据管理、综合治理、应急指挥和信息服务水平。
(3)结合新基建要求和技术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为行业数据融合和创新应用提供更为全面和安全的支撑环境,提升数据管理和服务能力。
(4)拓展高分遥感、北斗、BIM、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行业融合应用,通过多种手段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感知和采集体系,同时要积极开展取消省界收费站后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的探索,充分挖掘ETC节点采集的大数据融合应用,做好中心建设的数据采集和管理支撑。
(5)完善中心的基础支撑体系,通过建设“GIS+高分”的地方交通一张图,做到图库一体化的“一图一库一平台”;通过5G、交通专网、政务网等建设先进的立体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进一步整合拓展 “12328”服务平台,实现网站、微信、移动APP等一体化信息服务功能。
(6)要建立在“数据评价、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基础上的智慧型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大数据中心平台为交通运行监测、行业监管、运营服务、科学决策等提供更加深入支持,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水平和行业治理能力。
(7)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牢固树立“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加强各地交通运输行业门户网站、自建专网、办公网络系统、重要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电子邮件系统的管理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预警机制,着力推动国产密码技术应用,有效提升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入侵发现、态势感知等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要把网络安全同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不断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8)深化开放共享理念,解决“不愿”“不敢”“不会”开放共享“死脑筋”,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壁垒,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平台、跨行业间的信息交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标准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大脑”。
(9)继续转变观念,借助投融资探索中心建设新模式,建立共融共生的新型生态模式,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对于需要部分政府补贴或者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项目,可以采用PPP、资源补偿或者财政补助等模式来实施;深化政企合作、优势互补,打造“有所为,有所不为”、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新局面。
作者:潘勇,中咨数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来源:赛文交通网

楼主热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168大数据 ( 京ICP备14035423号|申请友情链接

GMT+8, 2024-3-29 01:20

Powered by BI168大数据社区

© 2012-2014 168大数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