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技术在线社区

168大数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 2 3 4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涂子沛:中国为什么没有好莱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7:4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数据大咖,获取更多知识干货,轻松玩转大数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大家好,我是阿里巴巴的涂子沛。我不是电影人,但我们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影业,我们这个月推出了第一部影片,叫《谍中谍5》。这部电影正在拉动这个月的全国票房,请大家关注。




电影要讲故事。跟侯书记一样,我是一个理工男。但今天也要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略显古老,发生在电影诞生之前。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出了一个将军,这个将军叫谢尔曼。他是北方阵营当中第三号人物,除了林肯,总司令格兰特,就到他了。谢尔曼最后当了美军总司令,而且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将军——因为他会用数据。他当时带领62000人打到亚特兰大,他一把火烧了亚历山大。但在这之前,他占据了亚特兰大的政府中心,获得了大量关于财税的数据。他写了封信给林肯,说:“总统阁下,我准备带领6万两千人一直向东海岸进军。”他随后发起的“向大海进军”这场战役,在人类战争史上非常有名。


他跟林肯说:“这次进军我要切断后勤补给。”林肯听了,完全不同意,认为这是不可能的。1860年代是冷兵器时代,一万人行军的时候,一般有几万人在后面送粮食和补给。谢尔曼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很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但到东海岸他还要带领部队行军约400公里。




谢尔曼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美国的人普查数据刚刚发布。美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把人口普查写到宪法中的国家,开始的普查就查家里有几口人,年龄大小,男女多少。这是为了国会议会的议员选举、分配代表,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美国政府认识到人口普查非常重要。到谢尔曼的时代,人口普查已经有1万个问题了,不仅问一家人有几口人,还问有多少地,种了多少花生,多少土豆,有多少匹马,多少头猪等等。


谢尔曼拿到这些数据之后,组织了一批人做计算。他根据每个地域的富裕程度把他的队伍分成5路,他相信他的部队走到这里,可以依靠当地的资源生存下来。他就用这种方法,用数据做图标,带领62000人,走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后勤补给,还要跟别人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就派队伍去抢,抢土豆,抢猪,抢鸡,抢马。


最后他打赢了这场战争。在抵达美国东海岸的时候,他的部队甚至处于更加精良的状态,骑兵的马匹全部更换。他晚年写回忆录的时候说:没有人口普查提供的这些数据,他是根本打不赢这场战争的。这说明了数据的重要性。


故事到这里讲了一半,接下来一半发生在几十年之后。1930年代有一个作家写了一本小说,就是以“向大海进军”这段历史为背景的。这部小说就是《乱世佳人》。我们都知道斯佳丽,她是一个富家小姐。她家就住在亚特兰大,她家的农庄就被谢尔曼一把火给烧了。之后她开始颠沛流离。在这个过程当中,她不断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未来,最后她回到亚特兰大来重建自己的庄园。这部小说的作者叫米歇尔。


米歇尔在写这部小说之前完全是一个不知名的人。小说出了之后,很畅销,好莱坞立刻盯上了,想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但是,米歇尔没有名气,这是第一,第二,在1936年以前,美国电影只要拍南北战争的,没有一部赚钱的,所以好莱坞的大佬就犹豫了。


为什么今天要讲这部电影?我们都知道,《纸牌屋》是第一部大数据驱动的影片,点击率很高,很成功。但《乱世佳人》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数据驱动的电影,当年《纽约时报》对《乱世佳人》的报道说:“这是好莱坞第一次用科学的计算来判断是否成功的一部电影”。





这跟一个人离不开关系,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数据大师——盖勒普。好莱坞拿不下主意,就把电话打给了盖勒普。人口普查是一个人一个人去问,盖勒普在很多统计学家的基础上,提出了抽样,并把抽样统计变成一个产业。好莱坞把电话打给他,委托他做调查,问这这本书到底有多受欢迎?我们能不能买下来,拍一部电影?经过两周的调查,盖勒普告诉他们,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小说,虽然只卖了一万册,但是大家都在传阅,所以好莱坞就拍板花了5万美金买下了这部小说。


但之后,大家又开始争议,电影是拍彩色、还是黑白?是上下两集还是一部呢?特别是主演应该由谁来演呢?也就是费雯丽作为人选很受争议。费雯丽是英国人,很多美国人反对她出演女一号。让一个英国人来演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们感到有失国格。所以又请盖勒普来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不反对分上下两集,60%的观众想看彩色电影,35%的受访者对女主角表示满意,当时的制片人就按照这个数据做了最后的决定。盖勒普通过调查告诉制片人,说这部电影最终的票房是5650万,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电影,也将成为票房最高的电影。当时的导演组拿了调查之后,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说,有5000多万人正排队准备看这场电影。当时的导演说这完全不可能,怎么可能算得出5650万呢?我们的票房只要有一半,我都要高兴死了。


最终,《乱世佳人》经过了4轮放映,最终的票房是5997万,和盖勒普的预测相差结果不到6%。


凭借这一部电影,盖勒普扬名好莱坞,所有导演、制片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成立了电影舆论调查组。在这之后,所有的好莱坞的重头电影,还有迪士尼的动画片,都是经过市场调查、数据推演,然后开始拍摄制作。


这个过程当中,盖勒普在每一轮放映中都提很多建议。比如说,第一轮他告诉宣传方,这个电影主要的受众是书的读者,所以你的宣传广告要突出书的封面。第二轮就不要用书的封面了。又例如,第二轮放映时,精英已经看过了,现在屌丝没有看,你就不能突出宏大叙事,例如向大海进军,因为屌丝不明白,屌丝要情感,因此缠绵的镜头就成为广告的主打。他还调查有多少人没看第二遍,为了鼓励观众看第二遍,找名人现身说法,看第二遍之后有哪些新的收获和启发。


第三轮放映的时候有人说:盖勒普确实太神了!预测太准了!但他太贵,我们不要用他,我们都是电影人,拍了几十年电影,我们有经验,完全可以自己分析,所以内部开始吵起来了。最终,制片人在外地,他写了一封信写回到制片组,他说:“盖勒普的准确性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对第三轮上线调查同样非常细致彻底,他指出我们广告中的战略错误,精确预测结果。我个人也能评估一部电影是不是成功,也有这种经验,但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业余爱好者对于一部影片的评估,以及电影公司机构作出的调查都有很大的局限,无法跟专业公司相比”。


这个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好莱坞的成功离不开数据!数据同样也可以驱动中国电影的制作!


我喜欢看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经常看美国的电影,我觉得中国电影跟美国电影有相当的差距,侯书记说在技术方面有差距。我觉得不仅仅在技术方面,在故事方面也有差距。在所有看过的电影中,我想最打动我的可能大部分是美国电影,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经验,而具有普遍性。如果要你列罗列十部印象最深的电影,可能大部分还是美国电影。


我们回到主题上来,讲一讲“互联网+”。我们在迈入大数据时代,刚刚说的是小数据时代数据怎么驱动电影。那什么是大数据呢?我给了一个定义,大数据是传统的小数据加上现代的大记录。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我们今天拍照、做PPT、写邮件都是数据,传统数据是1、2、3、4,例如天气的温度、今天这里坐了多少人,这个房间多大。我们今天的数据爆炸是因为记录世界的手段变得普及,谁都可以把所见所得立刻变为数据。


如何理解“互联网+”,我的观点是互联网最早发明的时候,机器开始互联。但今天的互联网,最大的意义是沉淀数据的战略工具。


阿里巴巴有一句话:一切业务数据化。今天的电影产业怎么做?从一部影片的论证到票房调查这一系列过程,都要数据,如果一个企业可以把整个业务过程全部用数据沉淀下来,跟每一个终端用户之间形成一段数据流,那它就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我们未来的经济将有一部分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的时代给我们的最终的方向是智能社会,这是大数据时代最终的走向,一切变得可以记录和分析,一切变得可以预测。数据表示的是过去,但数据表达的是未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预测。我们这个电影卖多少票房、受不受欢迎,最好的预测工具就是数据,所以要搜集数据。


现在很多人说大数据是黄金石油,我认为都不对,我认为大数据是土壤,是我们迈向智能社会的土壤,我们中国的电影也要以数据为土壤,新的土壤,当这个产业有数据基础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可以预测和管理。


第二个问题,数据文化。讲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匮乏数据文化,缺乏推崇理性、强调逻辑和精确的文化。


我的两本书《大数据》和《数据之巅》出版后很受欢迎,我最高兴的是,草根在读、国家领导人也在读。汪洋副总理为我的第一本书发表过长篇讲话,推荐这本书。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作为互联网的草根节目,也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叫《大国不能不识数》,说《数据之巅》是令人震撼的一本书,上面讲的案例《乱世佳人》就来自于这本书。很多专业人士对这两本书也有非常好的评价,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评价说“我研究美国很多年,一直追寻美国为什么强大,有很多个问题,困惑,直到《数据之巅》的出现,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雄辩清晰有力量的廓清美国之大作”。新京报评价这本书“界面亲和”。




各位亲爱的电影人,我在筹划把这两部书改编成网络视频、电影纪录片和院线电影,而且是中英文同时发布,目标就是在中国普及数据文化。书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只能影响到高端人士,而电影可以把它带到千家万户。通过电影,我相信一定可以滋育中国的数据文化。


我希望这个发言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同时希望大家关注“互联网+”对电影产业引起的变化、关注到我们中国匮乏数据文化这个问题,希望电影人也在普及数据文化方面多做贡献。谢谢大家!


注:这是我在9月18日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演讲原题为《数据驱动电影 电影滋育数据文化》。



楼主热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168大数据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网友个人见解,与本站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网友自行投稿发布。若为首发或独家,该帖子作者与168大数据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168大数据的同意,并添加本文出处。
4.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价值及用于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5.任何通过此网页连接而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6.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误或遗漏而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尽快告知,本站将及时删除。
7.168大数据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168大数据 ( 京ICP备14035423号|申请友情链接

GMT+8, 2024-5-20 02:00

Powered by BI168大数据社区

© 2012-2014 168大数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