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技术在线社区

168大数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 2 3 4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又一个网易总编创业了,做的是 “算法推荐 +UGC” 的社交媒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14:5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数据大咖,获取更多知识干货,轻松玩转大数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5年9月,陈峰又一次离职了,这一次是从网易总编辑的位置上。
陈峰的一夜成名是因为《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十二年前的这篇文章成为后来废除收容法规的导火索。
和大多数媒体人一样,在南都、新京报等传统媒体辗转几年后,陈峰也加入到互联网媒体的阵营中。他先后待过和讯、酷 6、PPTV,并于 2012 年 8 月加入网易。直到这次离开网易,陈峰已是副总裁级别的职业经理人。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再加入另一家公司,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
“内部创新真的很难,现在对大公司内部创新是不抱希望了。在大公司里不光是老板的问题,所有的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 陈峰表示,之前在网易内部孵化创新的时候,自己的想法都被丁磊一一打了回来。要实现自己的想法,还是要创业。
陈峰这次的创业项目叫做盖范 GetFun,是一款面向 90 后的兴趣社交媒体 APP。主要玩法是基于算法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同时帮助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建立联系、产生互动。虽然在推荐机制上有些像今日头条,但其中的内容并非传统新闻机构提供的要闻,而是由用户或者编辑生产的有趣内容。
有流量无用户的门户困境
在媒体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陈峰,认识到传统门户最大的问题在于有流量无用户,所有的评论都基于文章,一旦文章消失,评论互动都会失去根基。他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做 UGC,这样每一条评论除了和内容相关联,还能够和生产内容的人产生联系。
至于选择 90 后这个群体,一方面是因为陈峰看到了年轻群体对内容的需求,年轻人关注的和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有太大差别了。这部分人群处于对世界探索的状态,他们不想让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重要的,他们对要闻有自己的定义。“比如王思聪接受外媒采访这件事,他们关注的不是王思聪说了什么,而是沙发上的娃娃以及王思聪的鞋。”
另一方面,市场上几乎没有专门致力于为 90 后提供优质内容的产品。微信、贴吧、微博面向的是更广泛的人群,且内容较杂、较分散;而另一部分较受年轻人欢迎的是娱乐、二次元等领域的垂直社区及媒体,可这些产品覆盖的毕竟是小众群体,并且存在内容过窄的问题。“在贴吧、微博这类巨无霸产品和二次元社区等重度垂直产品之间似乎还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
从内容切入,重点发展媒体属性
其实做盖范这款产品,还是从内容切入的。至少在目前来看,这款产品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社交功能。陈峰也表示现阶段会重点发展产品的媒体属性。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媒体产品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 “PGC+ 算法推荐”,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但由于内容生产主体是媒体而不是个人,在向社区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一是 “UGC+ 关系链推荐”,如新浪微博、读读日报,但这会导致中心化问题的出现,即最终的话语权落在少数大 V 手中。
正是基于对这些产品优劣势的分析考量,盖范最终选择了 “UGC+ 算法推荐” 的机制。根据用户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信息流。但要真正实现内容消费效率的提高,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内容质量。这是所有做 UGC 的产品都绕不过的问题,用户能不能生产出足够好的内容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体验和调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盖范采取了下面两项措施。一是编辑把关,只有优质内容才能被选入算法推荐的内容库,其他内容只能在用户的个人主页上看到;二是以 PGC 作为补充,盖范的编辑团队会自己生产一部分内容,解决时效性以及 UGC 内容分散的问题。
不过目前,由于用户数有限,盖范上的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娱乐八卦为主。陈峰也表示,由于上线时间较紧,内容生产团队暂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初期只能先覆盖到一些比较大的需求。等到用户基数足够大后,由于大数概率,各领域的优质内容会逐渐多起来。
其次是算法匹配。个性化推荐向来是难题,用户行为的分析、信息的匹配、推荐内容的范围以及权重占比,每一项都不容易。即便是在这一块已经深耕多年的今日头条也仍在不断优化调整已有的算法。
关于这一点,陈峰认为,盖范的优势在于它面向的是一个相对垂直的人群,他们的需求相对明确,所以在算法上受到的挑战相比于今日头条会小得多。并且个性化算法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了,团队里的技术负责人在网易也曾有过做个性化推荐的经验。
但就我这几天的试用来看,个性化部分的体验并不是那么好。这可能是因为目前首页的推荐内容包含了公共热点领域内容,个性化内容并不是太突出。团队表示,未来会优化一个版本将公共热点内容单独列出来,做成一个类似于微博热点话题榜的版块。不过更大的可能是由于数据积累较少,机器学习不够,导致推荐不精准。
所以,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必须基于海量用户。可产品目前还处于一个冷启动的阶段。在用户数还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产品初期的运营要怎么做呢?
盖范的思路是找种子用户,培养核心用户。即在各个兴趣标签下去寻找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给他们一些小奖金、小礼品作为物质激励。另外,对于这批人来说,在一个社区发展的早期进入,意味着成为红人的高可能性与低成本,盖范也会优先将他们纳入可信任用户的名单,将他们生产的内容推送至首页。
至于种子用户培养起来后,能不能成功吸引到更多用户,我们暂时还无法预测。毕竟微博上最初的大 V 都是名人明星,知乎上的种子用户也都是具有专业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科技圈人士。他们的成功,对盖范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
以社交转化价值
在基于兴趣的内容做起来以后,把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圈起来,往社交方向发展,是很自然的逻辑。一方面,关系的建立对增强用户黏性有帮助,并且用户之间的互动能进一步激发内容生产;另一方面,社群能够转化出的商业价值远高于一个单纯做内容的媒体。
但由于盖范的开发时间非常紧,为了能够尽快上线砍掉了很多功能。目前,我们只能从 “get 帮” 的设置上看到一点社交的影子。“get 帮” 类似于豆瓣上的兴趣小组,将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相近地理位置的用户聚集到一起。任何人都可以创建或者加入,加入后可以看到帮里其他成员发布的状态。
陈峰说,他理想中的社交是基于圈子的轻度社交,互动的方式并不是一对一的私信聊天,而是在同一个兴趣圈子里,在他所发的文章、他参与的话题中和他互动。至于重度社交,他并不是很看好,“想象一下,两个同样对政治感兴趣的男性,一个五毛,一个美分,不打起来就不错了,怎么聊?”
但做轻度社交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发现自己加入的四个 get 帮里的内容生产都不太活跃,状态数量几近于零。陌生人之间的破冰总是需要勇气的,而内容的持续生产也需要激励。在用户数少、难以形成正反馈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签到的方式的确难以黏住用户,这或许是 get 帮目前没有发挥出作用的原因。
团队表示在下一版产品中,会进一步完善个人主页,在个人主页上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还会增加关注个人以及推荐同好的功能。我猜想,可能是希望通过强化个体的特征,让用户由对一条有趣内容产生兴趣,转化到对发布内容的人进行关注,最终牵引到对其所在圈子的关注。在这个链条中,发布内容的人是关键。通过互相感兴趣的人之间的互动来带动整个圈子的互动,或许是实现轻度社交的一个途径。
关于商业化,虽然在社区还未成型时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不过,陈峰还是提到了未来主要的变现方式应该是广告。
“创业还是跟以前不一样”
盖范已经拿到了 1500 万的天使轮融资,由山行资本领投,大和创投和三行资本跟投。
陈峰说,拿到这笔融资,自己见了不到二十家机构。“已经算很少了,主要是有前网易总编辑的头衔在,相比于其他创业者,我还好的一点是大家都见。”
网易的编辑们出来创业大多有比较好的结果,从 YY 的李学凌、陌陌的唐岩,到猿题库的李勇、雪球的方三文、春雨的张锐。为什么?
“可能和网易整体的媒体属性有关吧,相比于其他门户网站,网易是一家不太强调执行力的公司,这就给了总编辑们灵活自由的空间,大家可以产生很多想法。”
但另一方面,网易又是一家不愿意对公司内部孵化创新项目投入资源的公司。“丁老板不会给你很多钱来做这个事情,所谓的资源就是给你一个小团队,所以网易所有的产品都是这么苦哈哈的干出来的。” 换个角度看,这也让网易内部团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锻炼了创业所需的能力。
“投资圈对网易系的整体评价还是说非常有韧性,比较靠谱。唐岩是个例外,但其他创业者都是艰苦创业的过程,就是大家一点点往前推。” 陈峰对 36 氪说。
在传媒行业待了这么多年,出来创业做的也是媒体,我很好奇这个带有 “前总编辑” title 的人怎么看媒体的未来。
“一是垂直细分,孵化分裂出新的媒体。以门户为例,未来的门户里所有频道都应该作为独立的产品出现,门户就变成一个新闻媒体然后控制很多小的媒体,下面的媒体应该是独立的,产品、运营、营销模式应该是不同的,就像一艘航母带着一堆各种各样的潜艇。二是在数据库和社群方面还要做一些努力。做好这一点,才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建立起护城河。”
“但这个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未来媒体形态会变化很快,也许根本没有人想到的事情会出现。” 陈峰想了想,又补充。
谈到创业的状态,陈峰表示没有想象中那么忙。以前更多的是做一些协调各部门的事情,参加各种会议。现在需要认识到各种细节,并且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虽然体力上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是心态上会比以前放松。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主了。”
盖范团队目前有二十七人左右,其中技术十人。陈峰表示按现在的团队规模和开支,天使融资计划用到今年年 底。由于 “技术太贵”,每个月光人力成本就得花大几十万。
“我的想法是我要省钱,得通过跑得快来省。” 陈峰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168大数据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网友个人见解,与本站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网友自行投稿发布。若为首发或独家,该帖子作者与168大数据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168大数据的同意,并添加本文出处。
4.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价值及用于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5.任何通过此网页连接而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6.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误或遗漏而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尽快告知,本站将及时删除。
7.168大数据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168大数据 ( 京ICP备14035423号|申请友情链接

GMT+8, 2024-4-29 03:20

Powered by BI168大数据社区

© 2012-2014 168大数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