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技术在线社区

168大数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 2 3 4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对话张译:大数据支撑我演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3:1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数据大咖,获取更多知识干货,轻松玩转大数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整个9月张译都在采访的流水线上转。他参演的《亲爱的》和《黄金时代》在国庆期间上映。这天《黄金时代》首映礼,隔壁的电影院坐满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吵嚷得像菜市场。不时有人过来跟他寒暄。
“你还是不习惯这样的场合?”
“我原以为是不习惯,后来才知道是不喜欢。这比较麻烦。”
他有一副像深夜电台主持的嗓子,稳、厚。周遭的聒噪像潮水般退去。那张疲惫的面孔绷着,神态严肃。他看上去不安,采访两个小时,几乎没有直视过我,手里不停摆弄着一枚硬币。
他说自己羞涩,不擅长应付陌生人。
在娱乐圈,这种性格难免让他尴尬。事实上,自2006年出演《士兵突击》起,张译在娱乐圈尴尬了8年。这种尴尬源于他的自我认定和角色扮演的错位——他自认是演员,但大家当他是艺人。比如这次在威尼斯影展,有记者朋友直言,你讲话就不能娱乐一点吗?
尴尬是张译的人生常态。前两天他提醒乙一件事,提到了甲的名字,微信却发给了甲。
久而久之,他却喜欢上了尴尬,并把尴尬的情绪带进戏里。他曾在《生死线》里演了一个故事:一个人翻遍所有口袋只找到一根火柴,没有火柴盒,就把火柴扔掉了,后来他又找到了火柴盒,扔掉火柴盒后,却又发现了一把火柴。
演惯无措的小人物,这次在《亲爱的》里演土豪,他发现,“所有人都要面临尴尬,没人能随心所欲。”
《亲爱的》 里最硬气又哀伤的男人
人物周刊:去年你拍了不少家庭剧,成了观众眼中的“国民女婿”,会不会有些厌倦?
张译:去年我状态不好。问题不在于角色重复,而是我找不到新办法突破那类角色了。我很灰心,原来我张译也就这个样子。但是今年,特别是演了《亲爱的》,我终于开始重新热爱这个行业。
人物周刊:你喜欢在戏里改动台词。这次在《亲爱的》中饰演韩德忠也是?
张译:第二次酒席宴上我弯下身子亲黄渤的孩子,是自己加的戏。有评论说,他不是去亲,也不是啃,他是要把这个孩子吸到肚子里。
人物周刊:当时韩德忠要生第二胎,觉得背叛了第一个孩子?

张译:对,那场戏里我妥协了。黄渤的孩子被找到是万幸,但对我来说是万万不幸,因为我所有的信念都坍塌了。这地方我没跟导演商量,演的时候我特别难过,这个孩子怎么就不是我的?于是狠狠亲了他一口。
人物周刊:现实中你没有孩子,如何理解父亲的角色?
张译:我跟人物原型孙海洋聊了很多。我说海洋哥,你有没有想过再生一个,来减淡痛苦?他说他的确生了,但也不能减淡他对第一个孩子的思念。我说那你觉得这是对第一个孩子的背叛吗?他说也没有。生之前他会这么想,但生活永远在往前走,一旦生了就不会这么想。第一场喝酒的戏结尾有一段唱腔也是我加的。这歌词是一首诗,表达了跟爱人擦肩而过的叹息。有时孩子就是自己的爱人,转眼间,你再也见不到了。
人物周刊:你说过你演戏太讲究技术,不够感性。这一次呢?
张译:这次平衡得更好一些。每个演员都希望达到忘我的状态,但这不可能。演员心里永远有3个我:一是本我,二是审视本我的那个我,还有一个是角色的我。这太分裂,我们每天都在斗争,试图让角色的“我”越来越大,审视自己的“我”越来越小。当然这个“我”还在,我们只是当他不在。
人物周刊:感性和理性的优缺点是什么?
张译:感性演员的好处是他能瞬间爆发。但他缺乏理性会带来的思维延展性。理性可以塑造角色的外延,帮助观众想象。
人物周刊:拿韩德忠来说,他的“外延性”是什么?
张译:韩德忠本只是一个土大款,有了延展性,他是这个片子里最硬气又哀伤的一个男人。观众会想象他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掘到第一桶金,又比如他在酒宴上说要放弃,是否真的能够放弃。
人物周刊:这么说来,能重新热爱这个行业,主要还是演技上的突破?
张译:对,以前我不可能演一个醉态,因为我平时不喝酒,但这次我能演出来。

张译是个怎样的人,反正我不清楚
人物周刊:要成为“电影咖”,对你来说,困难在哪?
张译:我知道自己哪里不厉害。我没有一张能让观众有兴趣花钱到电影院看的脸,这很被动。多数时候,电影演员要有形象,其次才是表演。

人物周刊:你演每一个角色都会列一个人物小传?
张译:对。我会列故事梗概、人物命运线、关系线、道具线、心情状态线等等。还会做很多表格。我是用大数据支撑的演员。有时我会画坐标系,结合整个文本的分析,标识出演员在每个时间点的情绪值。数据轴很管用,你知道每场戏角色的情绪值是多少。比如刚出场他年轻气盛是10点的情绪,闯祸了,掉到坐标系-20,再到中年人生最低谷,可能就是-50。《士兵突击》我开始这样做,后来做得更完善,这对演戏有很大的帮助。
人物周刊:除了情绪值,其他数据呢?
张译:不同表格有不同作用,比如道具,这个角色年轻时抽纸烟,到中年换成烟斗,60岁的时候换成自己卷烟。
人物周刊:这些数据如何帮助你塑造人物的立体性?
张译:像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他们有很完善的数据支撑,严格按照数据执行。但这种东西太过理性,一定要在执行中融入感性。
人物周刊:演《士兵突击》时,很多人说你只能演史今。后来你演《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孟烦了、《生死线》的何莫修,这两个角色的性格跟史今很不一样,到今天为止,你演的角色似乎性格都不同。是故意避免“本色出演”吗?
张译:当时是负气。刚拍完《士兵突击》,有人说我“本色出演”,我就觉得我是一个专业演员,想证明给你看别的角色也能演。现在觉得没必要了,把自己弄踏实才最重要。
人物周刊:你跟哪个角色最接近?
张译:张译和史今有点像,和孟烦了有点像,和韩德忠有点像,但是这些角色之间又都不像。张译是什么人,反正我不清楚。
人物周刊:那史今身上哪一点跟你最契合?
张译:最奇妙的是最后一场离开部队的戏。我回北京第二天得知转业报告批了,马上要离开部队。当晚我们在天安门拍这场戏,所以片中的史今再怎么笑都是苦笑。
人物周刊:很多观众认为史今有强烈的女性光辉。
张译:有。我现在很喜欢这点。
人物周刊:听说变声期时你声音没怎么变,你硬是抽烟把嗓子抽哑了。那时不喜欢自己像女孩?
张译:以前我当女性特质是假想敌。我从小瘦,妈妈又生病,需要安静的环境,我每天在家玩积木,一直细声细气的。10年当兵给我最大的好处,是把我真正的性别还给我了。我从一个不爱吃饭的孩子,到一顿饭能吃25个小馒头的男人,每天早上跑3公里,晚上5公里,春节要施肥,双脚直接踩在粪池里,冬天掏垃圾道,垃圾道被冻住了,战友拴一个背包带把你顺进去,你在里面蹦,底下拿火烧,突然蹦塌了,变成呼吸都困难的灰头土脸的猴子。从此我从男孩变成了男人。我无比怀念。

人物周刊:《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凡了有很强的原则性,特别清醒。
张译:我也很有原则性。最近我在学习要如何表达才能既保持自我,又不伤害别人。
人物周刊:到了《生死线》的何莫修,你又看到怎样的自己?
张译:那戏是一个实验。《团长》共有1450场戏,全片90%几乎都是我的戏,很辛苦。演何莫修,更松弛了,我当时用了一种表演上的实验方式,何莫修是欧洲长大的沽宁人,我想用外国口音反映他的逻辑思维。
人物周刊:所以才有何莫修那句经典台词,“hold on爷们”?
张译:这词下意识就说出来了。我当时专门查过老北平人的土话。
人物周刊:这部戏,编剧兰晓龙建议你“游戏精神”?你做到了吗?
张译:体会到一些。其实有点像禅。先是松弛,然后是游戏。像何莫修的外国口音,就是游戏状态。他们开始还担心这个游戏玩得太大。现在想来,有些事是偶得之,不是硬努之。像我做人物小传,有时效果不一定好,太一板一眼。有时我想,为什么不用玩儿的心态呢?
人物周刊:宁浩建议你最好钻透一类角色,有没有想过什么角色最适合你?
张译:首先我要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我太多面,多面未必是好事,什么角色都演不到极致。我估计要到弥留之际,我才能想清楚自己是什么人。
我想尝试不要脸地挣钱
人物周刊:演《士兵突击》的时候你突然火了,有没有膨胀过?
张译:29岁有点早。我心智成熟比较晚,到现在都有点不太愿意成长。我这样心性的人,最好在35岁左右才成功,能避免内心的膨胀。我当时接受所有采访,老想着如何挑对方的刺儿,证明别人是个傻子。后来我问自己,为什么不友善呢?为什么不做一个善良的人呢?
人物周刊:聊到现在,你从来不看我的眼睛。
张译:我不看人讲话,他们觉得不礼貌,但我真的恐惧。我花了10年改掉在饭局撕纸、撕塑料桌布的习惯。
人物周刊:你是自卑型人格?
张译:对,我永远不自信。永远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人物周刊:粉丝们的尖叫你会觉得真实吗?
张译:他们认为是真实。但对我来讲,它不是我这个人值得拥有的,它只是张译这个品牌拥有的。

人物周刊:张译有什么值得爱的地方?
张译:几乎没有,没什么可爱的。
人物周刊:为什么?
张译:从不爱自己的原因是我了解自己。我承认张译有好的方面,但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皮袍下面藏着的小”,这“小”因我而生,有多丑陋我都看得到。
人物周刊:你可以演一个喜欢在饭局上撕纸的角色?
张译:非常感谢你这句话。我从没演过,想尝试一个角色演一下我们这类人。兰晓龙告诉我张译再也不要撕纸了。我只是很尴尬,这一张桌上的人我都不太熟,我不知道该干吗。
人物周刊:现在很多演员转型做导演,有没有人请你做导演?
张译:有。但我没有考虑。我们有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导演比演员更高级。这完全是误解。在戏剧传统非常强的国家,演员能赢得功勋奖章,获得足够尊重。但在我们国家,大家把这个行业看成娱乐。我经常听别人说带艺人,但演员和艺人完全不同。艺人是娱乐大众,演员负责戏剧表演,负责诠释人物的立体。
人物周刊:还会再演一些不感兴趣的电视剧吗?
张译:我想尝试去不要脸地挣个钱。不为了钱,只为试试我能不能做到。过去很挑剧本,自己好累,跟我合作的人也好累。
本刊记者 钟瑜婷 实习记者 邓珩 发自北京/编辑 翁倩



楼主热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168大数据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网友个人见解,与本站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网友自行投稿发布。若为首发或独家,该帖子作者与168大数据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168大数据的同意,并添加本文出处。
4.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价值及用于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5.任何通过此网页连接而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6.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误或遗漏而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尽快告知,本站将及时删除。
7.168大数据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168大数据 ( 京ICP备14035423号|申请友情链接

GMT+8, 2024-5-6 02:48

Powered by BI168大数据社区

© 2012-2014 168大数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