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技术在线社区

168大数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 2 3 4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大数据、规划的成熟及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6 09:5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数据大咖,获取更多知识干货,轻松玩转大数据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岁末年初,关于大数据与规划变革在行业内讨论的火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行业市场的萎缩,规划行业似乎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生存与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大数据对于规划的意义,同样是一个问题。

经济学的启示

作为一名经济学出身的城市规划师,当前规划届对于大数据的讨论,让我想起了经济学也曾经有过关于定量分析的讨论。

曾经作为大众眼中“文科”的经济学,实际上在不断的定量化演化之后,其数学的含量已经超过相当多的理工学科。但这绝不是为了数学而数学,定量分析的尽管看上是提高了学科的“科学性”,但其背后却是经济学学科的逻辑和范式。

换句话说,数学是一种表述方式。一个有趣的例子便是纳什和科斯两位经济学家,分别是1994和199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纳什是个数学家,其所有关于博弈论的研究都是非常深奥的数学语言来阐述的。而科斯关于交易费用和产权制度的论述,全部是语言描述而没有数学模型推导。但实际上两人都是对于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准确的分析。尽管现在不懂数学已经不可能言经济学,但是数学对于经济学来说,始终是一种工具性的语言,是更好的表述其背后经济思想和逻辑的途径。

图:纳什(左)与科斯(右),分别来自诺贝尔奖官方网站页面[1][2]

与经济学这样的构建了严格学科范式的学科不同,城市规划作为学科来说,其范式的严整性要低于很多社会科学。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Paradigm)是指科学发展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内在结构。而规划则并不能被简单的套用在这个讨论之中,因为普遍的看法是,规划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学科,而不是一门科学。

规划作为一个工具箱或者工具集,从没有严整的范式。如果以应用为导向,方法论本身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从目的性来看,学科的范式是随时可变的。

学科与实践

大数据的本质依然是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事实上,定量分析恰恰是规划作为一门学科所缺少的学科传统。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规划是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设计学等诸多学科的合集。其强烈的目标导向性造就了其学科哲学的地域性的和特定性 (case-specific),也就是说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去讨论其理论和实践的规范性。

规划的论断往往是基于具体经验的堆砌,这种堆砌并非无用,相反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是被证明可取的。但是这种经验性的认识绝不是可证伪的科学命题。这种特点可以说是规划学科的一种天性。

在现实中,规划无论作为学科也好,还是作为一个实践性的行业,其目的导向是非常明确的,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做出一个具体的规划,始终是其核心思路和根本出发点。

事实上,规划界曾经经历过一次定量分析的浪潮。伴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以及计算机等工具的初步试用,规划界也大量采用定量分析。

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后,在西方以社区规划和公众参与为核心的社会性规划,却与数量革命渐行渐远。以至于在西方有一种说法:五十年代受教育的规划在画图纸,六十年代受教育的规划师在做数学模型,七十年代受教育的规划师在社区中演说。

这些变迁并不能反映哪种思技术思路和方法的优劣,只能反映社会变迁下规划实践导向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一直与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规划制度本身离不开的。

如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规划界对于大数据的热烈讨论不太一样,商学院和商界则对于大数据没有太多疑问和讨论,直接张开双臂,欢迎的大数据的到来。

原因很简单,经济学和商学定量分析的基础,大数据则是技术路径发展的自然而然的选择。如果说规划界对于数据分析还有争议的话,那么商界则会认为那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在内容上非常广,而且地域性也很强。在北美的联邦制国家中,不同的州或省都有不同的规划法律制度。超过90%的规划师是服务于政府部门,各城市的规划师大多是本地人担任的,因为他们能够好的理解本地的文化背景和规划传统。

从我国的规划传统来看,我国传承于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长期以来一直延续技术性的“蓝图”特质:继承建筑学属性,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与形态上,是一种针对人居环境的设计研究。其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属性,一直以来虚名大过实际。

在以“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政治环境下,城市规划的职能以统筹、分配为主,规划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化,规划师等少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是在规划中占很大成分,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城市被赋予一个确定的未来。

在经济发展相对可控的环境下,“蓝图”式规划在某种意义上简洁明了,易于实现。

这种类似电子、机械等工程学科的技术导向的特点,使得规划界对于大数据这一新兴事物认识的矛盾性。

无论是热烈欢迎还是对其恐惧,本质的出发点都是工程技术的考量。缺少理论而过于强调实践性,导致了规划拿来主义的特点。对于大数据是否好用的关注显然远远多于对其学科适应性的理性探讨。

事实上,作为规划(Planning)和设计(design)的一个合体,我国的规划短于分析而长于设计。这导致我们过于关注大数据能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大数据的优势在于问题的分析,从分析到实践的设计的过程依然有一段距离。大数据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代替人的决策。

但事实上,决策本身也是规划的短板。

我们的规划短于理性分析而长于直接下结论。规划长期以来缺乏逻辑,充斥着似是而非的、主观的口号性的论断。理论上说,大数据的技术对于这方面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补充和支撑。但是大数据本事也无法对学科的理论框架或者范式进行织补充。

因此在应用中,因为缺少严密的理论框架,也应注意是否会出现数据也会说谎的问题。

此外,规划的设计内涵,源于建筑学的美学和艺术的源源,与大数据结合的程度和前景依旧值得探讨。目前在设计上的应用,应该有更多的与人文艺术和美学领域结合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公共政策

作为规划师,或许应该跳出规划编制的本身来看规划。

规划从一出生就是公权对私权调控的产物,其公共政策的属性不言而喻。公共管理,即为规划的另一个维度。

在我国,尽管长期以来规划偏重于物质性,但是在实践中却一直没有脱离过公共政策身份。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以及法律制度,这些政治性的因素本身是从制度上限定了规划编制的外延。尽管规划编制吸引了关于规划探讨的大多数目光,但规划制度本身的运行机制更多的程度上决定规划的实践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定量研究技术更加发达的,科学理性更加普及,但是其规划学科的学科设置和规划师的技能要求中并没有太多的数据分析内容。对规划师能力的要求更多是公共管理、多方利益协调以及公众参与人际交往的能力。数据分析更多的“外包”给了GIS和统计的专业人员,这也更强调专业化分工的职业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大数据今后可能更多的和公共政策结合,才能更有效的实现规划效果的提升。比如公众参与中的多准则决策分析等。在理论上,可能是关于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公平、正义的定量探讨。

行业与职业

我国的规划院编制规划的形式,实际上是政府把规划编制的职能部分外包给了专业的设计单位,规划编制市场化的结果。那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化的行业技术的更新乃至行业演替和兴衰那也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情。

信息技术对于其他行业的影响,是入侵还是代替?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IT技术没有取代会计学,却使得的会计电算化(Computerized Accounting)发展起来;没有取代管理学,缺使得管理信息系统(MIS)得到推广;没有取代地理学,却产生了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一新兴学科发。

信息技术往往没有“灭掉”一个行业,反而催生出传统行业中的一个新兴子行业。

生存与毁灭,对于市场化的行业来说,并不是其第一要义。唯有在市场化中拥抱市场的力量,才是在变化中维系意义的所在。

大数据不是里程碑,而是科技发展的自然结果;不是基因突变,而是行业生态系统进化的自然需求。

对于一个源自缺乏范式的学科的行业来说,大数据也很难改变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但作为一个学科和行业来说,理性的、非极端化的接纳各种新兴事物并且根据需求而改进,无论是渐变还是突变,都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上的一致性。

在前些年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之后,通过大数据引入的反思,使得学科和行业逐步成熟。理性、建设性对于这一阶段的规划变革思索或许更为有用。

诗意安居

不忘初心,最后回到规划的本原。规划是为了创造更为理想的人居环境。作为对于未来的谋划,规划的出发点无非是给人以明天的一个美好愿景。

刘小枫曾有对叙事的论述:“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伤时,叙事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受……听完故事之后,他们的心里会暖和起来,明天的艰辛和困苦变得可以承受了”。

对于众多规划师来说,其从业的出发点有相当程度的是出于对规划的热爱(必须承认,这个市场化的行业中,相比经济管理咨询,规划从业者的理想化程度更高)。规划的职业作为从业者生命的一种叙事形式,集合了人的智慧和理想,无论变化如何,总是有对于未来的想象。

规划归根结底是人的学问。

未来城市规划将来可能是两个极端的共存:一方面城市极度依赖大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和各类模型;另一方面城市又能真正的融合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现在的城市(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距离个人性的、情感性的距离,甚至比距离定量研究的距离更远。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如果说经济学通过数学这个语言找到了自我存在的话,那么大数据是否能成为未来规划的通用语言呢?

这个问题很可能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答案,也可能在海德格尔的另一个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得到启示:人,应当诗意地安居。



END.

作者简介:李昊,@Hao城_墙头马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作者本人具有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双重学科背景,关注生态城市、城市定量研究、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文化与景观风貌等领域



楼主热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168大数据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网友个人见解,与本站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网友自行投稿发布。若为首发或独家,该帖子作者与168大数据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168大数据的同意,并添加本文出处。
4.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价值及用于交流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5.任何通过此网页连接而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6.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误或遗漏而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尽快告知,本站将及时删除。
7.168大数据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168大数据 ( 京ICP备14035423号|申请友情链接

GMT+8, 2024-5-10 13:09

Powered by BI168大数据社区

© 2012-2014 168大数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